
這部風靡全球的美劇,我前幾年就聽說了,但一直沒有找出來看。總之因為第四季上映,又成為Netflix訂戶,就拿出來看。跟其他朋友的經驗很像,開始看之後停不下來,很快就把前三季看完了。至於第四季我想等一等再看,一方面消化一下劇情,一方面覺得梗可能用得差不多了?
網路上討論這部影集的文章很多,我就我自己看完的心得隨便講一講就好。【紙牌屋】描述主角法蘭克‧安德伍(Frank Underwood,也有人稱他為木下)如何運用心計奪取權勢,第一季的劇情從他為總統輔選成功開始,雖然輔選有功,但總統卻「忘恩負義」的不願意給他國務卿的位置,法蘭克在震怒之下立好了綿密而複雜的復仇計畫。第一季完結時,法蘭克成功的安排自己中意的國務卿上位,成功的換掉副總統,自己成為副總統。到了第二季,重點放在法蘭克作為副總統,如何影響總統的作為,最後有技巧的取而代之。到了第三季,沃克總統辭職之後,不經過人民投票就成為總統的法蘭克,開始必須在缺乏民意和政黨支持的情況下執政,嘗試做出一些政績,好換取兩年後總統大選的門票。剛上映不久的第四季就是接續著談法蘭克參選第二任總統的歷程,對照著目前正在進行的美國大選,有不少趣味之處。
從主題來看,這部影集講的是民主政治中的權力鬥爭,但是對應到我們比較熟悉的主題,其實是「宮鬥劇」。【紙牌屋】主要從主角法蘭克‧安德伍的視角來看事情,他也常常「打破第四面牆」跟觀眾對話,如此一來主角和觀眾之間不知不覺建立了「共同體」的感覺,儘管從客觀事實上我們知道他是個壞人,但在主觀情感上卻很難討厭他。法蘭克確實是壞人,但看到後來卻常讓人感到迷惑,他努力追求權勢是為什麼?表面上看似每個行為都是完美計算,但是他做這些事的真實動機是什麼?長期的偽善表演,讓周圍的人搞不清楚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我自己還蠻常看國際新聞的,對於民主政治中的「不民主」運作也有一些認識,在看這部劇的時候一直想到相對應的新聞時事,感覺還蠻有趣的。紙牌屋只有第一季真的讓人比較「入戲」,後面的劇情常常讓人感受到角色性格的不一致,有些劇情單純是為了劇情安排。沃克總統和法蘭克取而代之之後的表現,都有點像歐巴馬的處境,儘管總統本人有想法、想推動改革,卻受困於美國成熟/腐敗/僵化的政治體制,只能從很表面的地方著手。歐巴馬本人被稱為「跛腳」,儘管本人的政治魅力十足,但他個人的政治理念在很多方面是推不動的,比如新的教育法案、全民健保、跟共產國家的和解等等。看到沒有核心理念(至少劇中表現是如此)的法蘭克操弄國會推動各種政策,就可以感受到現實中歐巴馬的無力。在最近的美國大選中有許多名嘴談起「素人崛起」、「對華盛頓的不信任」等等,有一部分應該是對這種狀況的憤怒。
劇中另外一個重點是對法蘭克漢克萊兒這對夫妻的感情的描寫,但這部分的描寫充滿了謎團和誤會。(其中一個謎應該是我不知道為什麼克萊兒可以迷倒這麼多人)第一季的法蘭克對著觀眾說,他愛冷酷美艷的克萊兒,如同鯊魚愛鮮血。他事實上也是這樣做的,克萊兒(與美國高層政商名流互動密切)的NGO事業幫他做了不少工作,他也為克萊兒穿針引線,要來不少捐款和方便。法蘭克認為兩個人的關係是對等的,然後他正在說服克萊兒,可以一起經營、走向更高的地位。他是這樣以為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克萊兒展現出來的性格充滿了矛盾,在NGO時期,她是充滿智慧的領導者,儘管有些政策缺乏人性,但決策都充滿遠見。她親切而具說服力,可以找到許多與自己合作的人。克萊兒「為大局著想」的政策多半跟法蘭克有關,比如開除一半的組織成員、開除和自己合作愉快的夥伴等。她沒有說出來,但她處理這些決定並不像法蘭克那麼決絕,事後還是時不時想起這些被她影響的人。進入白宮之後,克萊兒的角色變得有些奇怪,劇情沒有很好的處理她的理想和她事業的關係,劇情安排她模仿現實中的希拉蕊‧柯林頓,在白宮有自己的辦公室,運用自己曾被強暴的經歷,推動女性權利相關的法案。從淨水事業的環保運動到女權運動有一段不小的距離,按照克萊兒的劇中設定,她其實是頗父權的角色,表面上看起來走著「希拉蕊路線」,但實際上是更臣服於丈夫的權威,這樣的轉折一直讓我覺得很奇怪。到了第三季的聯合國大使事件就更奇怪了,身為觀眾,我看不出來克萊兒到底是「不具備擔任大使的能力」還是「卡在第一夫人與聯合國大使之間的無力」。我不知道她為什麼要擔任大使,也不知道為什麼她說「I'm leaving you」,然後在之後的第四季劇情中跑去選參議員。這個角色太奇怪了,看不出她內心的「核」到底是什麼。
(先寫到這裡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