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少年的心囚

杏林子的〈心囚〉這一課,其實是很無聊的一課。在現況上,我只能揣測當初把文章放進課本裡的人有怎麼樣最好的教育理念(盡量往善良的方面想),然後想辦法發揮出來。有時候會有意料之外的效果,但大部分的時候什麼都沒發生。

〈心囚〉課文動畫

這一課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杏林子是個長期臥病在床的人,因為大多時間只能在房間裡坐看屋外春去秋來,久而久之就覺得自己根本是個「囚犯」。別人可能覺得她很不自由、不可能快樂,但是她自己有察覺到這一點,因此發現只要「打破心囚」,讓自己的心自由快樂,就算臥病在床也無所謂。更甚之,她這種狀態比許多被「心囚」禁的人還強多了,她不會為名利權勢所困擾,不會被罪惡、情慾所困擾......

先前上這一課的時候,大多數學生對這一課的反應大都是:「好無聊!」「好黑暗!」「啊不就好棒棒,好會打破心囚喔。」我覺得有這些想法也很正常,畢竟大多數人還是好手好腳,不太能體會、也不一定需要體會杏林子的心境。

今天倒是出現了讓我出乎意料的反應。

今天教到這個班是我代課的班級,因為他們國文老師生病請假三天。一走進教室就發現氣氛很不對,因為已經上課了,但班上還只有一半的人。直到開始上課十分鐘左右,人才陸陸續續的進來,臉色都不太好看。進教室的同時,他們會露出害怕被責罰的表情看著我,等了兩秒鐘,發現我沒有反應,才走進教室。

「他們是怎麼回事?」我問在教室的同學。
「他們喔,他們都是資優班的相反。」

我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反正就開始上課。

隨著文章的展開,開始談到杏林子對身體不自由的想法云云。我問他們:「你們有過生久病的經驗嗎?」
有人在台下答道:「有!五天!」
「有!我從出生到現在都有病!」
「我!我有神經病!」

話題順著這些問題展開,但是越談,我就越覺得這個班不對勁。

關於「身體健康但心理被禁錮的人」,我講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面的故事,跟他們說,曾經有個寂寞少年,他有錢請家教老師,但是離異的父母不關心他,也沒辦法關心他。父母給他很多錢,他只好自己請家教、用成績填補寂寞,尋找自己的定位。直到後來他和關心自己的家人終於住在一起了,花了許多時間與人互動,成績就不再名列前茅了。所以,成績是最重要的事嗎?我們是不是經常被這些想法所困陷呢?沒想到,這段話隨即引起同學們熱烈的回饋。

有個女生義憤填膺的反映,她覺得父母才不關心她,父母要的只是成績而已:「要父母幹嘛?我寧可只要錢。父母只會給我帶來壓力,罵我、打我。我才不想要父母!」馬上就有同學附和她的意見:「對啊,好像只有成績好才是人一樣,」我接著問:「那你們覺得在學校比較快樂,還是在家裡比較快樂?」
「學校!」
「為什麼?」
「反正就是不想看到父母啦!」
「小孩應該要團結起來革命,打倒大人!如果要行動的話,我可以帶頭!」

說也奇怪,經過這樣一輪的討論,原本沒辦法同理久病之人心情的學生們,好像開始覺得自己的處境好像比作者還要可憐,他們就是作者所說的那些被「心囚」所困的人。

捱到下課,十幾個學生衝到講台前,手上都拿著一張紙。
「這是做什麼的?」
「銷過單啊!老師你快點簽。」
「人也太多了吧!你們發生什麼事了?」
幾個學生彼此看了一眼,有共識的說:「不能說。」
有個學生小聲的說:「應該是因為OOO的事吧。」
「欸!不能說啦!」

在充滿謎團的情況下,這堂課就這樣結束了。



我猜他們班可能曾經發生過集體欺侮某個人的事件,但是前因後果不明。這個班級的「主流」是一群沒辦法融入學校主流文化的孩子,儘管不喜歡讀書,他們還是希望自己的存在能被看見,因此不斷的表現自己,告訴大人:「真正的我在這!看看我!我不喜歡那個!」

儘管這些感受也是我曾經歷過的,但我很少認真思考他們真實的、被囚禁的感受。如果那份不自由才是他們眼前的真實,而不是「我健康,作者久病好可憐要同理她」,那可能讓他們好好的描述這些感受,釐清問題的前因後果,才是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