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5日 星期四

漳泉械鬥與板橋林家的故事

 這幾天參加了學科中心辦的台灣古典文學&混合命題的研習,研習的部份另外找時間寫,想先講講在研習過程中得知的另外一段歷史故事。

在出題練習的時候,我選到了清代台灣詩人李逢時的〈漳泉械鬥歌〉,原文如下:

漳人不服泉州驢,泉人不服漳州豬。
終日紛紛列械鬥,田園廬舍相侵漁。
臺灣自昔稱樂土,漳人泉人久安處。
邇來強悍風氣殊,更望何人固吾圉。
甯長敬,林國芳,挾富挾貴無王章。
艋川搖動鯨鯢竄,蟲沙猿鶴罹奇殃。
我聞干豆有古寺,土人於此驗災異。
今年鐵樹又開花,械鬥從中有天意。
天意冥冥不可解,紅羊換劫總堪駭。
殺人如草死如眠,骷髏屯積血飄灑。
君不見,漳人泉人鷸蚌持,
粵人竟得漁人利,漳人是豬泉亦豬。
又不見,長敬國芳號令行,
漳泉各受二人制,泉人是驢漳亦驢。

這首詩的內容沒有很難,大致上是以旁觀者的角度評論他所看到的漳泉械鬥。李逢時認為漳州人與泉州人應該要在台灣這塊樂土上和平共處,不要因為擁有富貴權勢者的煽動而大動干戈。有些人悲觀地認為不斷出現的械鬥是不可解的天意,只能看著這些劫數發生,坐看骷顱遍地、血流漂杵;但是李逢時認為械鬥明顯是人為造成的,同為閩人的漳州人與泉州人看不透這件事而彼此械鬥的結果,就是被粵人(客家人)漁翁得利。

這首詩的美學價值並沒有很高,但是作為紀錄清領時期台灣民間風氣的古詩,卻有蠻重大的意義。吸引我注意的是這首詩裡面兩個人名「甯長敬、林國芳」,搜尋了一下,發現甯長敬是當時淡水廳的地方官員,管轄新竹以北區域,林國芳則是板橋林家發展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有趣的事情是,儘管械鬥已經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了,在我搜尋資料的過程中卻明顯地看到從漳泉兩方立場建立的論述。漳州派的論述中,林家為了躲避發生在艋舺的械鬥,將發展重心南移,並在板橋建立豪宅(林家花園),沒想到不但沒有得到和平,反而讓械鬥蔓延到板橋、新莊地區。林家與地方人士捐錢建築板橋城,保衛自己的家園,抵禦泉州人的入侵,沒想到清朝政府卻想要追究當家林國芳的責任,林國芳一時氣急攻心,就心臟病發死了,年僅三十七歲。在這個故事裡,林國芳是性急熱血、保衛家鄉的武勇派。

然而在泉州派的故事裡,事情卻不是這樣子的。林家在板橋的一系列動作被視為漳州人擴增地盤的行為,儘管林家一開始曾經將自己擁有的土地平等的租給漳、泉人,林國芳卻決定收回繳不出佃租的泉州佃農土地,將之轉租給漳洲人。一來二去,就成了難解的糾紛,各地泉州人大舉進攻板橋,雖然沒有成功,卻引起清廷注意,並追究林國芳這個地方仕紳的責任。泉州人嘲諷林國芳聞風心臟病發而死,有「第一驚(怕)死林國芳」之說。

作為板橋居民,免不了比較同情林家。林國芳本人曾經凝視著新店溪沿岸的火光與人潮,感慨地說:「分類之禍,為害大矣。二十餘年來,或分閩、粵,或分漳、泉,所爭者少不平耳。一閩人唱之,眾閩人從之;一粵人動之,眾粵人同之;一泉人鬥之,眾泉人攻之;一漳人爭之,眾漳人乘之。於是地無寧地,人無寧人。稼樯不收,民生日削,長此以往,我先人所啟之地,將淪為無間之獄矣。然今日之戰,不可不戰。今日不戰,則明日之和無以致。和之不成,漳泉無噍類也。

他其實看得很清楚,械鬥之勢既成,便不可不戰。他說「今日之戰,不可不戰。今日不戰,則明日之和無以致」在不可消解的衝突中,可能只有激烈的戰爭與重大的傷亡,才會帶來長久的和平。他說這些話的時候,是否已經看到自己即將死去的未來?

為什麼和平這麼難?在李逢時詩中挨罵的甯長敬、林國芳,有沒有盡到他們應盡的責任?械鬥的「罪人」到底是誰?這些都是很有意思而難解的問題,而討論這些問題,可能才是討論到這段歷史的時候應該側重之處。

回到李逢時的詩,雖然他諷刺「相信械鬥為天意不可避」的鄉民,但是在能看見大局發展的人眼中,這些戰爭,是否正是「天意冥冥不可解」呢?

(圖:械鬥後林家後人為消弭漳泉宿怨而建的大觀書社,招收漳泉子弟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