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漫談高中教材】龍應台〈獨立宣言〉

這半年在準備教師甄試考試,重新閱讀國高中六年的國文教材。儘管距離我讀高中的時候已經超過十年了(自曝年齡),但是教材本身的變動並沒有太大。以國中來說,大約有60~80%的課文內容與以前是相同的,高中則是80~90%。差異最大的部分是現代文學的選讀,各個版本差異蠻大,一方面顯露出出版社的選文價值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學校裡流行的「主流價值」。

今天來聊聊龍應台的這篇文章,被收錄在南一高中國文第一冊第一課的〈獨立宣言〉。

文章可以參考這裡:龍應台〈兩代之間〉

-------------------------------------------------------------------------------

這篇文章被放在高一的第一課,其實是篇很妙的文章。

龍應台寫長信給自己的德國混血兒子安德烈,告訴他面對他的成長和獨立意識,她有多麼的不適應,以及想辦法學習新的溝通方式。安德烈希望自己母親不要管太多,好好地把自己當大人看,用對大人的方式跟他對話。

龍應台想到另一個兒子飛利浦告訴她的觀察心得:「華人老按輩分看人,不把長大的孩子當人看。」她回想了一下,好像真的是如此,華人父母連要不要上廁所都要問、生病看醫生都要代為回答。龍應台認同兒子的看法,接著把她跟兒子的衝突上綱到「亞洲文化」(或華人文化)與「歐洲文化」的衝突去了。

文章的結尾是龍應台在上海度過與兒子難得相聚(但各自生活)的一個月,寂寞的在夜色中與兒子告別,心裡還掛記著「不要幫兒子收拾髒衣服,讓他們真正獨立」。



-----------------------------------------------------------------------------

就課文本身來看,就是個典型的大中華文化教養出來的「開明父母」的焦慮文,但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課本」如何詮釋與再現這篇文章。

南一給的教學建議裡希望老師歸納文章中的「代際衝突」與「文化衝突」,要學生反省病換位思考,在自己逐漸成長的同時,怎麼好好地跟父母溝通、相處。

文中的「亞洲文化」和「歐洲文化」的衝突,只要稍有國際觀的學生都可以看出來這是個偽命題,龍應台其實是把自己的焦慮轉嫁到文化衝突之上。無論在哪個國家其實都有代際衝突,亞洲的父母可能總體來說控制慾較強,但本質上這個問題每個家庭都會遇到,把自己放在「亞洲」這一端,兒子放在「歐洲」這一端,其實是個蠻奇怪的作法。

---------------------------------------------------------------------------

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課本截掉不錄的安德烈的回信,課本沒收錄他的回覆真是太可惜了。

面對龍應台的長篇大論,他是這麼回的:

親愛的MM,
別失落啦。晚上一起出去晚餐如何?下面是美國有名的音樂製作人描寫他跟鮑布.倫和倫的媽一起晚餐的鏡頭:
跟倫和他媽坐在一起,我嚇一跳:詩人倫變成一個小乖。
「你不在吃,小鮑比。」他媽說。「拜託,媽,你讓我很尷尬。」
「我看你午飯就沒吃,你瘦得皮包骨了。」
「我在吃啊,媽,我在吃。」
「你還沒謝謝製作人請我們吃晚餐。」
「謝謝。」
「嘴裡有東西怎麼講話,他根本聽不懂你說什麼。」
「他聽懂啦,」倫有點帶刺地回答。
「別不乖,小鮑比。」
MM,你覺得好過點了吧?
                                                     安德烈

-----------------------------------------------------------------------------------

我要對安德烈比個讚,這個回覆太妙了,瞬間化解龍應台的大命題。
(鮑布‧倫即Bob Dylan)

------------------------------------------------------------------------------------------


除了親子問題之外,龍應台本人的社會地位也是個值得深入討論的議題。她本人崛起於台灣1980年代的民主浪潮之中,名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是針對當時「沙士有毒」(參考維基百科:台灣食品安全事件列表)的食安問題給予回覆的時評文章,因而成為「知名知識分子」、文化人。之後憑藉文名成為台北市文化局長和文化部長,不過任期都不長,實際上到底做了多少事也有待商榷。我個人的看法是認為她做得不好不壞啦,有帶一些資源進入文化發展,但其功績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由於她自己的大中華文化認同,以及遊走世界的生活方式,近年來她花了很多時間生活在中國、做跟中國有關的事。她參與了2006年中國的冰點事件,因為她以及其他作家的文章超過了共產黨政府所能容忍的「紅線」,中共中宣部很快的把這個《中國青年報》附屬刊物關掉。龍應台當年曾寫公開信給當時的國家主席胡錦濤,但有如石沉大海,沒有獲得任何回應。

在經濟快速騰飛的中國,自由民主的浪潮正在醞釀,但是中共政府不允許這樣的浪潮,極力壓制民間力量的發展。如果從1989年的六四事件算起,壓制民間的做法已經持續將近三十年了。龍應台的文章最為人詬病之處,正是她總是「看不見房間裡的大象」,從來不把政府體制或制度的問題當成問題,而是希望從文化的角度移風易俗,「改變操作政治的人的想法,而非改變制度」。這種公共參與態度跟中國文化傳統中士人的態度頗為接近,但是在現代民主社會,思想的改變是放在文化溝通交流之下自然而然產生的,必須要先在制度規劃上保障每個人的自由與人權,才有可能讓這些交流無障礙的進行下去。

當今中國社會裡,「夭折的龍應台們」可多了,他們是因為「中國人不生氣」或者「中國人不爭氣」才沒有出現嗎?很明顯的不是,他們之中較為激進的已經被中共政府抓到牢裡了,有些人亡命天涯,在海外討生活。也有些人低調的在中國國內生活,無論看到什麼都閉嘴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