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1992年海南房產泡沫及後續發展

按:1992~93年的海南房產泡沫事件是中國住房改革之後的第一起「房地產泡沫」事件,但是其中的問題結構跟現在的問題其實很類似。
簡單來說,當年房地產價格的高漲和住房需求幾乎完全無關,現在的「商品房市場」也還沒出現。會出現房產泡沫,主要原因是中共特權份子掌握政策消息之後提早進場圈錢,中央(當時是朱鎔基)明令禁止、抽房地產業的銀根之後,房地產泡沫就破了。

重點是房地產泡沫形成的過程中和泡沫破裂之後,地方政府做了什麼?地方政府是促成房地產泡沫的參與者,掌控土地分配和交易方式,直接與商人(本地或外國商人)進行交易。泡沫破裂後,面對眾多「爛尾樓」,海南的官員處理的方式基本上是漠視該樓複雜的產權問題,用「行政手段處理爛尾樓」(簡單來說就是炸掉重來)。
就算用了這麼強硬的處置措施,海南的房產泡沫問題大概要到2006年才真正處理完畢,根據每個官員說法不同,前後大概花了8~12年。
但是在處理完房產泡沫問題後,緊接著迎來的就是新一波的、全國性的房地產泡沫。目前也還在發展中,至於什麼時候會破?可能要看中共官方何時願意面對現實吧。

------------------------------------------------------------------------------------------------------------------------------------------------------

特區設立到房地產改革試驗場

1988年,海南島成為中國新的經濟特區,脫離廣東省的管轄,成為海南省。海南從此刻開始擺脫了原本偏遠小島的命運,踏上繁華之路。

海南風景優美

設立海南為經濟特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吸引東南亞華僑的投資,拿到了政府授予的「特區」特權,意味著政府官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大膽嘗試各種與外資合作的方案。在各種工業發展見到實績之前,房地產業先找到機會做了第一波的嘗試。

1988年同時也是中國房地產改革的起始點,原本信仰社會主義的中國共產黨不允許人們買賣或出租土地,土地所有權為國家或農民集體所有,用規定的方式,避免出現傳統地主壓迫人民的問題。但到了1988年,憲法修正案將關於土地的條目修改為「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既然不能買賣土地,那買賣土地的「使用權」總可以吧?在哲學上解決了土地買賣的問題,接下來就是發展房地產市場了。

1988年海南建省,鄧小平對海南充滿期望

1989年3月26日,《海南經濟特區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轉讓規定》出臺,地方政府可以將手上的土地賣(其實是賣使用權)給外商,再以獲得的經費投資於基礎建設,於是土地批租暫態成為海南財政收入的一大重要來源。由於市場的狀態混亂,許多公司只付少量訂金,透過關係從政府手中取得土地或開發項目的批文,再將之轉賣給他人。多重轉手下來,當批文到真正的開發商手裡時,土地價格早已是當初的幾倍甚至幾十倍。為了造成供求關繫緊張的假像,許多炒家囤積房產。

短短幾年過去,房價自1991年下半年開始攀升至1992年6月達到頂峰。1992年1至4月平均漲幅在40%。地價飆升開始吸引逐利資本的瘋狂涌入。在這個原本還很荒涼的島上,一個漫無規則的金融系統被迅速搭建起來。一夜間,海南成立了20家信託投資公司,35個城市信用社,此外還有一批股份制、會員制的金融性公司。它們除了為地產公司提供貸款,自身也做房產投資。 同時,中國內地的銀行也看好海南房地產市場,紛紛將資金投向海南。

原海南省委書記阮崇武(1993年海南省委書記兼省長)說,1992年小平南巡後,海南經濟出現空前高漲。那一年,海口市經濟增長率達到83%,另一個熱點城市三亞也達到73.6%。海南全省財政收入的40%來源於房地產業。而其實那些被蓋好的房子大多空置。

「這意味著,即使海口市再增加30-40萬人口,也不用再上新的房地產項目。」林克昌(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處置辦專職副主任)說。

那麼,海南的房地產發展和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關係如何呢?以1993年的三亞市為例,三亞政府的財政收入不過五六千萬元,而通過土地批租的房地產收入則超過一億元。 而在前一年,三亞中心城區一塊4.3畝的土地,以每畝381萬元成交,創海南歷史之最。由於海南在實施土地有償轉讓之前,還未真正開展城市規劃,所以當時找地蓋房子、做項目並不難。於是,上島找地、找項目的人越來越多。據統計表明,在房地產最熱時,島上投資地產的企業有5000多家。那時,幾乎人人談房產,人人都是地產老闆。 [1]

宏觀調控開始,房產泡沫破裂


1993年6月,國務院發布《關於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意見》,16條強力調控措施包括嚴格控制信貸總規模、提高存貸利率和國債利率、限期收回違章拆借資金、削減基建投資、清理所有在建項目等。銀根全面緊縮,一路高歌猛進的海南房地產熱頓時被釜底抽薪。7月7日,朱鎔基為熱漲的海南經濟潑冷水。他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要求,立即停止違規拆借、提高利率和停止向自辦實體投入資金。 緊接其後的是7月15日拆借資金方面的「三不准」政策出臺,對銀行給非銀行金融機構拆借資金進行「剎車」。
海南的經濟泡沫開始幻滅。做了8年處置積壓房地產的林克昌告訴記者,先是關閉、停建,到後來是大面積的房子人去樓空,根本找不到投資人或債權人。望著一棟棟半拉子工程,銀行苦不堪言,身後是交了預售款而長期得不到住房的群眾在不斷埋怨,甚至上訪。

1994年至1997年,房地產投資急劇滑落,最大的下降幅度達到53%。外地資金開始急速逃離。 海南20餘家信用社悉數倒閉。 受上級指令,成立海南發展銀行接管倒閉的信用社。消息一經公開,又引發全島擠兌風潮。1998年6月21日,海南發展銀行亦被關閉。

這一年,朱鎔基總理視察海南時提出,「絕對不許再批新項目,再建新房子,不允許銀行再給房地產貸款。要下決心收地。凡是報建沒報建的,只要是閒置的土地一律收回。」海南原本已經冷下的房地產市場繼而降至冰點。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從夢中醒來後,由全國各地調派了3200人到海南追債。一時間,銀行討債人員分佈全島,計程車司機每天都能拉到三五個追債的銀行員工。 而多重抵押、錯綜複雜的債權關係為尋找債權人設置了數不清的障礙。

公開資料顯示,到1996年末,海南全島的金融機構有2600個,平均每1萬人中就有金融從業人員39.6人。 另有數據顯示,到1998年底,工、農、中、建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壓在海南地產的資金有430億元。到1997年底,僅海口市的空置房和停建工程(不包括已報建但尚未開工的房產項目)就有近500萬平方米。

泡沫破裂之後


1993年海南房產泡沫破裂之後,給占全國0.6%總人口的海南省留下了占全國10%的積壓商品房。全省「爛尾樓」高達600多棟、1600多萬平方米,閒置土地18834公頃,積壓資金800億元,僅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壞賬就高達300億元。

這樣的景況,也形成了海南三大特色景觀:天涯、海角、爛尾樓。


房產泡沫之後的海南地方政府運用許多年的時間嘗試處理「爛尾樓」的問題,並以各種方式活絡地方經濟發展。

「處置當中爭議最大的,是用行政手段處置積壓房地產是否侵犯了產權的問題。」林克昌(省住建廳原巡視員)說,隨著處置工作的逐步展開,大家的認識逐漸統一,雖然前期利益受了些影響,但資金盤活了,房子蓋起來了,城市環境改善了,歸根結底是大家都受益了。


附錄:

海南房產發展與房產泡沫重要事件時間表                       
年份
事件表       
1988
海南建省、房改啟動
1991
國務院發佈《關於全面推進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見》
1992
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資金湧入沿海各城市
1993
海南建省和特區效應得到全面釋放,房價高漲
1993.6.23
中央啟動宏觀調控,海南房產破裂開始
1993.6.24
國務院發佈《關於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意見》
1994
《國務院關於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開始推動住房公積金、住房貨幣化
1995
海南省政府成立海南發展銀行
1998
海南發展銀行出現擠兌風波,央行宣佈關閉海南發展銀行
1999
開始處置積壓房地產
2001.4
證監會全面叫停券商直接投資海南
2006
積壓房地產大致處置完成,房價開始出現緩慢的恢復性增長
2009
海南政府提出「國際旅遊島」概念
2009.11
海南房價飆漲
2009.12.31
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0.1~2
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兩個暫停」政策:「暫停全省商業性開發土地出讓,暫停審批新的房地産開發項目。」
2010~
大致呈現供需穩定,房價緩步上漲

相關連結:

1993年:海南房地產泡沫破裂
海南90年代房地產市場泡沫產生的幾個重要事件
上世紀90年代海南房地產泡沫警示
鄧小平望海南20年與台灣看齊  檢視成績
中國居民住房30年變遷
林克昌:海南房市“化蝶”那八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